明代文徵明《采桑图》
话说孙大圣三打白骨精被糊涂的唐僧赶回了花果山,他看到了一幅悲戚的惨景:“洞外乔松皆倚倒,崖前翠柏尽稀少。椿杉槐桧栗檀焦,桃杏李梅梨枣了。柘绝桑无怎养蚕?”(《西游记》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聚义黑松林三藏逢魔”)原来,孙大圣大闹天宫后,天庭派十万天兵、一十八架天罗地网以及二郎神围剿花果山,孙大圣被抓上天庭。狠心的二郎神还率领那梅山七弟兄放火烧了花果山,所以才会“柘绝桑无”。可见,花果山原本是种有许多桑树的,而且盛产桑葚(也叫桑椹、桑葚子)。
我们在《西游记》里读到,除了花果山,有六大妖怪的荆棘岭也是个“多梅多柳更多桑”的地方。还有,豹子精南山大王所在的隐雾山上也盛产桑葚。原著中,唐僧师徒消灭了南山大王后,还一把火烧了其洞府——折岳连环洞。点火需要点木柴,被豹子精抓入洞里的樵夫带着八戒找了几种易燃的植物:“那樵子闻言,即引八戒去东凹里寻了些破梢竹、败叶松、空心柳、断根藤、黄蒿、老荻、芦苇、干桑,挑了若干,送入后门里。”(《西游记》第八十六回“木母助威征怪物金公施法灭妖邪”)其中的干桑,是干枯的桑树叶。可见,这隐雾山上的桑树也不少。
桑树在《西游记》里主要出现在这几处地方,其他地方虽然没有提及桑树,但也不能说人们在这些地方吃不到桑葚,毕竟,神话世界里的水果可没有地域与时间之分。何况,孙大圣一个筋斗云便能飞出十万八千里,师徒几人即便走到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若想吃桑葚,也不过是一个筋斗云的事儿。
桑葚,是我国人民最为久远的食用水果之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多次出现其身影。《诗经·鲁颂·泮水》中写道:“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葚,怀我好音。”说的是飞鸮集聚在泮水边的树林里,它们吃了我们的桑葚,但回报给了我们美妙的声音。飞鸮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的鸟类的统称。
《卫风·氓》中,也提到了桑葚:“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叶未落时缀满枝头,桑叶润泽翠绿。那些斑鸠啊,别把桑葚吃进嘴里!
古人爱吃桑葚,《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桑椹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有个叫“前凉”的地方政权。“前凉”的末代君主张天锡投降“前秦”的苻坚后,又跟着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战败。战败后,张天锡便归顺了东晋王朝。当时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很器重张天锡,他每次入朝议事,司马曜都要和他聊上一整天。有些大臣妒忌他:一个降将,为何这么受器重?终于有一天,有人阴阳怪气地问张天锡:“你们北方有什么好东西啊?”张天锡明白在座的大臣们嫉妒自己,便回答说:“桑椹香甜味美,鸱鸮振翅作响;乳酪醇厚能涵养性情,人们没有妒忌之心。”在张天锡的心目中,桑椹是故乡最好的美食之一。
《隋书·赵轨传》记载了一则与桑葚有关的美德故事:“其东邻有桑,葚落其家,轨遣人悉拾还其主,诫其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机杼之物,不愿侵人。汝等宜以为诫。’”隋朝时有个叫赵轨的人,他家东边的邻居院子里种着桑树。有一回,邻居家的桑葚落到了赵轨家的庭院里,赵轨便让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邻居。后来,他告诫自己的儿子们说:“我把桑葚还给邻居,并不是为了求得美名,而是为人处世,不能不劳而获。这些桑葚并不是我们通过劳动获得的,所以不能自私地占为己有。你们也应该把这个道理铭记在心中。”直到现在,“还葚东邻”的故事还被人们奉为美谈。
北宋的宋徽宗昏庸无能,朝政腐朽,被金人虏往北方。宋朝的官员曹勋,曾经跟着宋徽宗一起被金人裹挟北上。曹勋将那段时间的见闻记录了下来,其中也有一则与桑葚有关的趣事:“徽庙在路中苦渴,令摘道旁桑葚食之。语臣曰:‘我在藩邸时,乳媪曾啖此。因取数枚,食甚美,寻为媪夺去。今再食,而祸难至此,岂非桑实与我终始耶!’”(《北狩见闻录》)说的是宋徽宗在逃亡的路上口渴难耐,见路边有桑树,便让人摘了一些桑葚来吃。吃完之后,他对曹勋说:“我还在王府当王爷的时候,见奶妈在吃这玩意儿,我见状也拿了几个。这果子特别甜,可我还没吃过瘾,奶妈就将其拿走了。如今再次吃到这种果子,却遭遇了这么大的祸难,难道这桑葚注定要一直伴随着我吗!”桑葚味道甜美,此时的宋徽宗心里却是酸的。
上面提过,孙大圣回到花果山后,见到了一幅“柘绝桑无”的惨景。那么,“柘绝”里的“柘”又是什么来历呢?柘树,是桑科柘属的一种植物,它的果实为球形。柘果也可以食用,而且与桑葚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桑葚通常在春季成熟,而柘果的成熟期在秋季。此外,柘树的树叶也可以用来喂蚕,古人常常将桑树与柘树结合在一起,用“桑柘”一词来形容农桑之事。
“蜜蜂出户樱桃发,桑葚连村布谷啼。”如今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如果在郊外遇到桑树,品尝到甜美的桑葚,耳听布谷鸟悠扬的鸣声,也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