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事业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开展扶残助残活动。近年来,润州区检察院立足四大检察、十大业务职能,融合履职、一体履职,以检察温度融化特殊障碍群体,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让广大残疾人在享有和实现各项合法权益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协作配合中凝聚保护合力
润州区检察院依托“府检联动”工作机制,与润州区残联、民政等部门畅通信息共享、线索互通、宣传联动,形成多部门密切协作的“特殊群体保护联盟”工作模式。与润州区总工会先后会签《关于建立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协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重点聚焦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构建“个案办理+长效机制+系统推进”治理链条,打通残疾人权益保障“最后一公里”,实现司法保护到矛盾化解再到社会治理的逐级跃升。
在检察12309大厅设立专门的绿色通道,引导残疾人群体便捷、有序申请监督。依托“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镇江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征集线索,倾听民声民愿。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涉残疾人案件听证会、开放日等活动8次,积极听取各方意见,促进检察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
润州区检察院坚持眼睛向外看,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深化与社会各界的协作配合,共同推动残疾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该院先后聘请8名民政、残联、社工等人员作为特邀检察官助理,按照“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原则统筹管理和使用,参加检察办案、开放式检委会等活动,提供专业性咨询20余次,协助解决专业问题20余个,为“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提供外部智力支持。
在融合履职中精进检察作为
对侵害残疾人人身、财产等权益的案件,润州区检察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重拳出击,将从严打击与追赃挽损相结合,最大限度修复社会裂痕。如该院办理的一件诈骗案,被告人陈某因熟悉手语等聋哑人交流方式,谎称手上有一套房产要拆迁,办理手续需要上下打点,先后向20余名聋哑人借款30余万元,实质上将该钱款均用于吸毒、挥霍。本案经该院提起公诉,法院判处陈某有期徒刑6年,罚金10万元,并对聋哑人的全部损失进行了追缴。
紧扣“检护民生”专项行动,将民事支持起诉与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等工作相结合,加大涉残案件支持起诉力度,办理民事支持起诉、支持仲裁案件3件,无一败诉。针对外地残疾人优惠乘坐公交车受限问题,通过行政规范性文件审查,建议市交通运输局以案促治,优化惠残政策,推动“同城待遇”落地落实,彰显“大爱镇江”文明底色,该案检察建议、行政回复均被省委依法治省办评为“双十佳”,获评全省“检察为民办实事”十大优秀案例。
润州区检察院扎实开展“助力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活动,通过法律监督、公益诉讼等方式搬走残障人士出行路上的“绊脚石”,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该院干警深入商场、景区等人流量较为密集、无障碍设施需求较高的场所,发现电动车、摩托车等车辆在无障碍通道随意停放、无障碍厕所无法正常使用等线索5条,立案2件,督促增设无障碍通道标识、专用停车位等18个,帮助残疾人在外出行无忧。
在关爱帮扶中彰显检察温情
润州区检察院在辖区综治中心专门设立了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特殊群体权益、多元综合帮扶为一体的司法救助“暖心”驿站,坚持应救尽救。该院将司法救助与案件办理同步进行,控申部门与案管、各检察业务部门建立信息快速通报、线索即时移送机制,在发现残疾人救助线索后,主动联系残疾人群体,问诊开方、提供手把手指导,帮助其及时申领司法救助金,近年来共向9个残疾人家庭发放救助金8.5万元。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构建“院领导+业务骨干+专业调解员”矛盾调处模式,对事关残疾人的涉法涉诉案件分流分级办理,对首次刑事申诉、立案监督案件领导包案办理,通过积极走访核实,多次调解和谈,群策群力解决实际困难,畅通“多元调解+检察和解+救助衔接”解纷路径,促成双方化解矛盾、息诉罢访,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工作做到涉案残疾人的心坎上,对涉残疾人案件的矛盾化解率达100%,最大限度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
针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该院始终坚持“用户思维”,定制普法“套餐”,让普法工作更接地气,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依托“南山蓝”城市山林法治教育基地,接待残联工作人员、社工组织负责人等4批次,延伸残疾人保护的实境课堂。
该院联合关工委、教育部门的专职人员,赴特教中心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3场,并通过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及时掌握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年龄段残障学生的法治需求,创作校园普法宣传三句半、法治故事情景剧等,全力为平安校园保驾护航。
今后,润州区检察院将持续聚焦残疾人保护,深入研究解决残疾人权益保障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让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真正实现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感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和温暖,为“大爱润州”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