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永远的标语墙
2025-01-16 16:44: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柏跃满

  红色标语

  “红色古寨”安岱后村

  浙江丽水是山城,环城皆山,水绕半城,山水相依。

  丽水的山属武夷山系,山高林密,是江浙一带最高峰,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由西南向东北,一路郁郁葱葱迤逦而去。

  丽水的水是“六江之源”,水质清澈,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六大水系沿着山脉蜿蜒八百里,时而跌宕起伏,时而舒缓流淌,一路浩浩荡荡向东流入大海。

  丽水市是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是浙江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文化。

  在这绵延不绝的崇山峻岭之间,在这碧波荡漾的江河之畔,在这片光荣的红色热土上,遗留着无数个革命遗址,流传着无数个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据统计,丽水现存革命遗址数量居浙江省首位。在这些革命遗址中,有许多当年党和红军挺进师留下的独具特色的红色标语墙。

  1.

  我曾瞻仰丽水多处红色标语墙。

  松阳县安岱后村红军标语墙、遂昌县王村口镇中村红军标语墙、缙云县东方镇汤畈村红军标语墙、龙泉市住龙镇白岩村红军标语墙……今天,站在这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标语墙前,凝视着这些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工整或潦草的标语文字,感慨万千,思绪飞扬。岁月流逝,这些红军标语墙上的文字不少都已经斑驳暗淡模糊不清甚至残缺不全了,但我们仍然能够通过它们去追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去想象那些标语墙背后的故事。

  松阳县安岱后村的红军标语写在陈氏宗祠墙上。据地方史料记载,1935年5月红军挺进师驻扎在安岱后村时书写了许多标语。后来国民党军队“清剿”时清除了一些标语,但仍有部分标语被当地群众想方设法保存了下来。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土墙剥落等因素,标语缺字较多,不是很完整,可辨别内容为十六个大字:“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中华苏维埃万岁!”

  宗祠是一个家族祭祀祖先、辩事明理的地方,是族人的精神家园,是族人心中的“圣地”。在一个家族的宗祠墙壁上书写宣传标语,况且还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标语,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是,陈氏家族却同意了,这该是多么大的支持啊!我们不知道红军挺进师是如何说服那些年迈苍苍的“正统”长者的。也许是春风化雨的长谈,也许是秋毫无犯的作风,也许是……但我们知道,这意味着陈氏家族的认可。

  现在的安岱后村红军标语墙属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领导机关安岱后旧址群。该旧址群先后被确立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里,我来过不止一次。参观一次,聆听一次,感慨一次,收获一次。

  遂昌县王村口镇,南倚崇山,西临乌溪江,高崖深谷,崖壑峥嵘,地势险要,水运发达。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这里是通衢入闽的要津。据记载,1935年粟裕、刘英带领红军挺进师进驻遂昌县王村口镇,进而开辟了以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挺进师一次次从王村口镇出发,又一次次返回到王村口镇,王村口镇成了挺进师可靠的根据地。“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这段艰难而光荣的岁月,这里军民鱼水相依的深情,让粟裕将军难以忘怀。1984年,粟裕将军逝世时留下遗言,将部分骨灰撒于王村口镇,和牺牲在这片热土上的战友共长眠。1985年,粟裕陵园落成。

  如今的王村口镇已成为丽水颇有名气的红色古镇,溪水潺潺,由东至西从古镇中间流过,红色旅游方兴未艾。在王村口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刘英粟裕纪念馆、粟裕陵园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引人注目,王村口镇中村红军标语墙似乎并不显眼,人们也许不曾特别注意到它。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红色标语具有特殊意义,便保护起来。漫步在古镇里,细细打量写在农户围墙上的标语:“反对国民党压迫,群众起来抗日。人民红军宣。”单单看字,很普通,写得似乎还有点潦草,甚至谈不上美观。

  缙云县东方镇汤畈村红军标语墙,是缙云县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红军标语墙,是缙云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缙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方镇汤畈村红军标语写在一家李姓农户住宅的天井墙上,有“要打倒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抽丁拉夫”等24条标语,另有部分标语字迹已严重受损,辨认不清。据专家考证,这是1935年7月红军挺进师第一纵队行军途经此地时留下的标语,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2.

  我们一行人步行到缙云县东方镇汤畈村,慕名去瞻仰这里的红军标语墙。一个村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在前面边走边介绍着红军标语墙的来历,述说着他爷爷当年留宿红军的故事。这个故事,他曾经多次听爷爷讲过。他说,当年红军走后,为了保护写在天井墙壁上的标语,他爷爷想了个办法,就是用石灰水在墙上刷上几层覆盖上这些标语。在墙边,还种上一些当地的药材进行遮掩。这样,红军标语墙才被巧妙保存下来。现在,他是这所老房屋的主人,也是红军标语墙的业余文保员。故事从他爷爷传到他这里,还将继续传下去。

  我一路行走,一路观看着这些标语墙,一路欣赏着这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各式各样的标语,一路想象着书写者的故事。

  这些标语,有的书写得龙蛇飞动,颇见功力。

  也许,白天他忙于行军打仗,忙于救治伤员,忙于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忙完这些事情后,也许已是夜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月光静静照在农家墙壁上,洒在古老的宗祠墙壁上,天上月色,水中月影,水天一色。他家境较好,上过学,读过书,自然担负起了书写标语口号的重要任务。他再一次熟练拿出心爱的书写工具书写那些熟悉的文字,开始了另一场战斗。天为幕,地为桌,星月为灯,大笔如椽,用毛笔、墨水甚至笋壳棕片沾上锅底灰,一丝不苟地书写着这天地之下的大字。他的身影融入夜色,倒映水中。

  这些标语,有的书写得有点潦草,似乎较为匆忙。

  也许,他刚刚结束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时间紧迫,来不及慢慢书写。他匆匆掩埋好战友的尸体,飞快地包扎好伤口,一转身就急急忙忙去书写那些标语。没有时间精雕细琢,甚至还来不及拭去脸上的泪水,就不得不收拾好书写工具,紧急转移。

  这些标语,有的文字中还有错别字。也许他来自普通人家,文化程度不高,只是粗通笔墨。虽然识字不多,但也是尽最大努力书写这些标语。字可能不好看,甚至有错别字,但心是热的,情是真的。

  …………

  近百年,烟云消散。这些书写者早就长眠地下了。

  这些写在墙壁上板壁上的文字也许谈不上有多少艺术性,却永远地刻在天地间,刻在老百姓的心里。

  3.

  浙西南红色标语墙放在当时整个国内革命的大环境里看,也是颇有特色的。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分布之广泛、保存之完好,甚是难得。这些标语书写在农家墙壁上、木板壁上、天井墙壁上和宗祠墙壁上,墙是土墙砖墙石墙,书写的工具则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毛笔、墨水甚至笋壳棕片沾上锅底灰等。这些标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深奥的道理,但是通俗易懂、直抵人心,朴素的文字,就像漫漫黑夜里一盏灯火、一把火炬,点燃了劳苦大众的希望;又如一道闪电,照亮了那曾经阴沉沉的黑暗天空,给当年无数百姓带来光明和希望。“一个笔杆子,一个枪杆子,革命就靠这两杆子。笔杆子有时比枪杆子还重要。”

  浙西南的红色标语墙,风吹过,雨淋过,霜雪侵蚀过,可是当地群众想方设法保护它们,呵护过、遮掩过、伪装过。由于地处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加之反动势力相对薄弱,在群众的精心保护下,至今尚保留了数量众多的红色标语墙。揭开覆盖在这些标语墙上的树枝杂草掩盖物,这些红色标语墙又重见天日了,标语依然鲜艳夺目。。

  这些历经磨难保存下来的浙西南红色标语墙,既是留给后人的一批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永远被这块红色的土地悉心地珍藏着,被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真挚地呵护着,早已深深地融入了浙西南这片红色的土地之中!

  近年来,因受风雨侵蚀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浙西南红色标语墙有日渐毁坏的趋势。保护浙西南红色标语墙已是刻不容缓。丽水检察机关积极开展了包括浙西南红色标语墙在内的革命遗址保护公益诉讼工作,效果明显。

  我们一遍遍凝视这些红色标语墙,重温这些激动人心的标语,要把它们擦拭得更加清晰、更加耀眼、更加灿烂夺目。这些经历了近百年风雨的红色标语墙,依然可以焕发出新的光芒、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检察院)

  编辑: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