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龙行踏绛气 天半语相闻
2024-04-16 17:17:00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师正伟

  中国古代画史中,有关龙的形象,“汉唐时多呈兽形,宋以后渐变为蛇形”。曹不兴、张僧繇、吴道子、陈容皆是古代的画龙高手。相传最早画龙的是三国的曹不兴。据张勃的《吴录》记载,曹不兴在当时以画技名列民间八绝之一。他后来受聘于孙权,成了一名宫廷画家。为讨好孙权家族,曹不兴画了幅《青溪见赤龙出水图》,画上标明送给当时只有三岁的孙权之孙孙皓。陆探微在府中见到此轴,尝试将它放置水上,顿时“应时蓄水成雾,累日滂霈”,还真像一条真龙呢!故南朝齐谢赫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

  这段轶事说明画龙技法在当时已日臻完善。曹不兴画过各种各样的龙,他曾描绘过“龙头样四卷四头,清溪侧坐赤龙盘赤龙图二卷”,遗憾的是他所绘作品无一流传至今。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擅长画龙,且“多才多艺,尤工丹青,传写形势,莫不绝妙”。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是他的传世作品,画中洛神端坐于云车之上,回首顾盼,座前立一神女充当驾手,云车之前有六龙并驾齐驱拉车奔行云中;另有一龙从水中跃起,奋爪升腾,颇有气势。图中之龙皆头部略短,双角细长微曲,蛇颈兽躯,形态驯良温顺、充满稚气。

  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画龙专家。据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白龙,形态逼真,画完后,却不给龙点眼睛,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众人不信,非让他点。结果,画完眼睛的两条龙飞天而去。从此,张僧繇声名大噪,“画龙点睛”的成语亦流传至今。

  据《宣和画谱》记载,唐代的吴道子也是一位擅长画龙的高手,“道子画龙则麟甲飞动,每天雨则烟雾生”。《酉阳杂俎》续集也记载道:“(长安)西中三门里门南,吴生画龙及刷天王须,笔迹如铁,有执炉天女,窃眸欲语。”由此可见吴道子画龙的熟练程度。

  盛唐画家冯邵正,擅长画龙和水。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缺雨尤甚,少府监冯邵正提早在某殿西壁画一素龙,然后再令四壁各画一龙,只见得“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皇帝与众官“于壁下观之,麟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芜间出,入池中,波涛汹涌,雷电随起……不终日而甘露遍于畿内”!画龙致雨的故事成了统治者津津乐道的惠民神话。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宋代画龙高手中董羽对画龙艺术的贡献最为突出。他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辑议》,其“三停九似”之说(关于龙的具体形象)对于后世画龙者产生巨大的影响。北宋松所的《神龙图》是一幅现存最完整的北宋画龙图。画中神龙现首,天骄腾骧于风云际会,“S”形的盘曲伸张势不可挡,雄霸天宇,且灵珠在握,宏图大展,盛世气象的恢宏和蒸蒸日上,尽喻于画中。

  古人画龙,其形象大多源于现实,如“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目的是起到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有“所翁龙”之称的南宋著名画家陈容堪称古代“龙画第一人”。陈容画龙技艺高超,而且传世作品高达22件。他笔下的龙形态各异,或卧伏于墙面,或盘桓于窟顶,或飘逸于云间,或戏珠于藻井,个个生动传神,令人拍手叫绝。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陈容的一幅巨幅精品杰作《云龙图》,在浓滚漫卷的乌云之中,疾速钻出一龙头,并瞬间定格,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阔口长须,爪痕奋攫,突目生威,阴森恐怖。画中龙的姿态盘旋矫健,云气缭绕全身,躯尾时隐时现,虚实相映,有张有弛,气势惊人,仿佛随时都能飞腾而出。此图还有一处亮点就是作者在该图右下所题的三字诗一首:“普厥施,收成功,骑元气,游太空,扶河汉,触华嵩。”题诗可谓画意的注解:画家绘龙,是要表现龙叱咤风云、势震山河的雄壮意气,赞美龙布雨九土、施恩于民的德泽。

  明清时期,中国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代,龙的形象标准基本形成定式。从传世的龙形象作品看,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都比以前更加成熟。明代浙派画家汪肇的写意山水人物画《起蛟图》,描绘了主仆二人于狂风骤雨之中行经山径,主人似闻惊雷驻足回首仰视,恰见天际翻滚乌云之中有一条蛟龙奋爪腾身而上。画中的龙,雄奇魁伟,血目生威,朱须激发,爪牙关伏,栩栩如生。清代的周璕,以画龙闻名,他有一幅《墨龙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幅画作中双龙翻腾在云雾里,上首龙着墨更多,双眼如炬,下首龙倒置,仰视上首龙,双龙之间虚实相映,灵动多变,于阴云漠漠中忽隐忽现,纳云吐雾之态,几至百转,远处浅近处深,隐隐隆隆,气势逼人,可谓得龙之神髓。

  “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图腾,龙代表了威严、权力、祥瑞和自然之力。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龙也是必不可少的题材之一。龙年赏龙画,实属一大乐趣,也能讨得吉祥幸福。

  编辑:王艳